
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復活節隔天(4月21日)逝世享壽88歲。
【人間福報新聞網/綜合報導】第266任教宗方濟各(Pope Francis),享年88歲。教宗日前因雙側肺炎住院,病情反覆,雖在3月下旬康復出院,卻在復活節隔天(4月21日)逝世。新的教宗選舉何時舉行、當選者是誰,不僅對全球約14億信徒影響深遠,亦關乎國際政治的動態。
教宗的地位
教宗(Papa)是普世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,亦是羅馬主教及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。源自希臘文「πάπας」的拉丁文詞彙「Papa」最初指的是「父親」,用以親暱地稱呼任何司鐸或主教。在西方,教宗常被尊稱為「聖父(Holy Father)」或「教皇」。
目前的教宗方濟各,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,頭銜包括:羅馬教區主教、基督在世的代表、宗徒長的繼承人、普世教會的最高教長、義大利首席主教、羅馬教省都主教以及梵蒂岡城國元首,並被視為天主教會中耶穌的當代代表,負責將信仰推廣至世界各地。其領導團體被稱為「聖座」,以教宗為核心。
聖座的職責不僅包括管理羅馬的天主教會,還具備整個天主教會的代表與領導身份。除了其宗教職務外,教宗作為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,該國由聖座管治,且被國際法視為主權實體,能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。值得一提的是,梵蒂岡是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。
整個梵蒂岡被義大利首都羅馬所包圍,早於1870年之前,教宗所統治的地域曾一度涵蓋整個義大利中部,這片區域被稱作「聖伯多祿的遺產」。
儘管授予教宗土地統治權的《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》在15世紀被證實為偽造,但教宗對教宗國的領導權仍持續到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期。直到1929年,義大利王國與聖座之間的政治協議才得以實現,而1948年通過的《義大利共和國憲法》則進一步確認了該協議的合法性及有效性。
方濟各親民 改革贏人氣
梵蒂岡今天發表影片聲明指出,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(Pope Francis)辭世,享壽88歲。首位出身拉美的教宗方濟各,2013年以黑馬之姿上任,他積極提升天主教女性地位,對同性戀持較寬容立場,關懷貧苦移民、反戰、熱衷環保、作風親民,使他成為繼若望保祿二世後,另一位高人氣教宗。
從俄烏戰爭到加薩衝突,都可聽到方濟各聲嘶力竭倡議和平,即使因此「踩雷」也在所不惜。2024年3月,媒體報導方濟各在專訪中脫口說,烏克蘭應有「舉白旗」的勇氣談判,引發排山倒海批評,讓教廷事後被迫出面澄清緩頰。
方濟各過世後,依程序將由樞機主教團未滿80歲的成員互相推選下任教宗。梵蒂岡官網截至今年1月底最新統計顯示,總數252名樞機中,138人未屆齡、有投票權,其中多達110位是由方濟各任命,多為其親信或理念相近者,這讓不少觀察家推論,「後方濟各政局」仍可能延續其路線。
不過本名伯格里奧(Jorge Mario Bergoglio)的方濟各,是近700多年來首位非歐洲出身教宗,儘管他是義大利裔阿根廷人,他上任後大量拔擢來自拉美、非洲、亞洲的樞機,顛覆梵蒂岡傳統歐美幫掛帥的權力結構,也讓部分專家認為,教會內歐洲派或保守派可能聯合陣線,在下輪教宗選舉力求「變天」。

新任教宗如何產生
教宗教宗是由「樞機(Cardinal)」組成的樞機團,召開「秘密會議(Conclave)」互選產生。教宗是終身職,但中途可辭職。現在當選門檻是最少三分之二樞機選舉人的支持票,已有近2千年的選舉歷史。
樞機是教宗治理天主教會上,主要的助手和顧問。由教宗親自任命,是天主教會各級神職人員中,僅次於教宗的職位,故有「教會親王」之稱。通常由具主教銜的神職人員出任,他們往往也是重要教區的正權主教,或是聖座重要部門的首長。
樞機們組成樞機團,當教宗職務出缺時,只有樞機團有權選舉下一任教宗,傳統上,教宗也由樞機中選出。樞機禮服通常為紅色,故俗稱為「紅衣主教」。
前任教宗逝世或辭職後,至繼任教宗選出前的職位空缺期,被稱為「宗座出缺」。現今的教宗選舉制度,是在1268年至1271年的三年宗座出缺期之後,於1274年的里昂第二次大公會議中頒布。
當時天主教會為防止教宗選舉受到政治干預,而作出改革,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,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裡,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,所有人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。
1492年起,教宗選舉固定於梵蒂岡的「西斯汀小堂(Sistine Chapel)」舉行迄今。1996年,專供樞機和其他神職人員留宿的「聖瑪爾大之家」建成,所有樞機選舉人在選舉期間,必須要留在此地休息,但是投票地點仍在西斯汀小教堂。
秘密會議開始前,樞機進行一連串默想、宣誓、參加彌撒等儀式後,將非樞機選舉人趕出選舉場地、西斯汀小堂。會議中,投票過程分為「審前」、「審中」和「審後」三個階段。
若禮拜堂頂端的煙囪放黑煙,表示樞機團仍未選出新教宗;若飄出白色的煙,則代表已選出新的教宗。
